真知灼见

中国氢能之路:现在与未来

在不久前举行的麦格理慧聚中国研讨会中,中国氢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邓建清与氢枫能源(中国)首席财务官曹俊代表氢能行业专家,由麦格理资本中国董事总经理李凌主持讨论,探讨氢能应用的未来趋势,氢能在交通和工业领域的最新应用,以及应对当前挑战的解决方案。

以下为当天精彩讨论节录:

Q1:李凌:能否介绍一下氢能行业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

曹俊:氢能过去是一个比较传统的一种工业产品,如今作为一种能源,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与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相比,氢能的开放目前仍处于较早期的阶段,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整个能源的供应链环节。当前传统能源的开发和使用相对成熟,而氢能的供应链仍然相对落后,需要解决储运环节的问题。

传统能源的开发从煤炭、石油到天然气,我们已经建立相应的储存和运输设施,如压力容器和电网。然而,对于氢能来说,整个供应链仍然相对不完善,需要从零开始建设。在化工领域,氢能的制取方式可能包括煤制氢和工业副产氢。然而,即使有丰富的制氢渠道,氢能在整个供应链上的应用仍然面临困难。

储运环节是氢能供应链中的一个“卡脖子”环节,也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难点。基于氢的特性,无论是高压气态还是低温液态的运输,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此外,由于氢气密度低,即使压缩到200倍大气压,一辆49吨的重型卡车也只能运输不超过300公斤的氢气,效率非常低。再者,液态氢沸点极低,需要付出大量的技术和能源来保持其液态状态。以上种种使得大规模储运液氢存在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我们致力于开发一套高效、安全、经济的氢气储运材料系统,以解决氢能供应链中的储运问题,并推动氢能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氢能产业何时才能成为能源行业中的真正的支柱型的产业,我认为在未来有两个爆发时间点。

第一个转折点可能会在未来的3到5年内出现。近年来全球各国发布的氢能战略和气候问题战略,例如中国的3060战略,给传统化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传统能源企业面临转型的压力,需要转向氢能和清洁能源方向。

第二个转折点是在未来的10年以上,当可再生能源产能达到饱和时,需求转向储能。氢能作为一种更好的储能载体,可以将多余的电转化为氢气储存,以解决电力输送和储存的问题。这可以通过海上风电制氢和使用固态储氢技术来实现。此外,氢能还可以用于其他行业的能源供应,如钢铁和水泥工业,以及合成绿色甲醇等产品。这一转折点可能会在2035年左右实现,此时氢能产能预计将达到5万亿人民币,能算得上半个支柱型行业。当中国的氢能产能达到10万亿人民币时,氢能将真正成为一个支柱型行业。

Q2:李凌: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未来氢能盈利性的驱动力在哪里?

邓建清:绿氢产业链是我们碳减排的核心介质之一,是一个价值10万亿美金的极其庞大的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有很多技术需求、商业需求和新型应用场景等不同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短期内,我认为绿氨和绿色甲醇会成为主要应用以及投资重点。首先,传统的合成氨市场主要是化肥工业,占据了磷碳合成氨80%的使用量。而剩下的20%则用于化学材料应用市场和合成氨的高端应用市场。这些行业本身追求绿色产业化,对碳减排的供应链有需求。因此,零碳合成氨成为了这些行业的理想选择。其次是绿色甲醇在航海运输界中作为绿色燃料的应用。目前已有多家世界航运巨头认可并订购了超过100艘使用绿色甲醇的燃料船。这100艘燃料船将在未来的五年内陆续交付,仅这100艘船的市场需求量就达到了千万吨级。综上所述,绿色甲醇和绿氨短期内有很好的应用和投资前景,但需要采用绿色电力和清储能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使产品具有经济性。

长远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商业盈利点:第一个在技术层面上,关键的技术突破和团队能够带来发展机会,近年的投资已经从燃料电池装备转向生物质制氢等领域,以往制氢没有太多的好方法,但是现在有了生物质的气化炉,接下来我们可以研究如何更有效的把生物质的气化效率提升,让绿氢变得效率更高,这是一个很好的技术,我觉得也是个很好的机会。

第二个在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上,寻找脱颖而出的商业团队,因为就算技术再好,如果不能够得到市场的支持,企业反而一直在投入资金,这是不可行的。站在投资的角度看,如果要去做一个新兴产业,还是要想办法赚取利润,并配合富有经验的团队,这是投资的重要方向。发展氢能产业需要勇气和创新,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和商业可行性。

总结来说,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发展氢能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并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相信在一系列技术升级、成本优化和广泛应用的过程之中,氢能产业将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声明:

本信息仅是对麦格理集团的一般性描述。依据任何信息采取行动前,请根据自己的具体目标、财务状况和需要,考虑行动的适当性,并取得独立意见。以上任何信息都不构成购买或出售任何金融产品或证券,或者参与任何投资活动,或者提供任何银行或金融服务的建议、广告、邀请、要约或承揽。本网站所述的部分产品和服务可能不适合您,也可能并不在所有司法管辖区提供。

麦格理仅在获准授权的国家开展银行业务。

麦格理并未在中国从事证券、期货和/或银行业务,也不是在中国注册的证券经纪商、期货经纪商或银行。

如需麦格理集团各实体注册和监管状况有关重要信息,请参见

www.macquarie.com/disclosures